■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新篇述评⑧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
这是新时代中国面对世界的豪迈宣言,是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奋进姿态。就是在这样高瞻远瞩的擘画中,中国教育扎根本土、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突出中国特色、优化全球开放布局,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10年来,中国同181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留学目的地国家;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中文进入76国国民教育体系,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全球参加各类中文水平考试者达4776万人次……
新时代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
10年来,中国教育凸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教育精准帮扶,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
贫困、饥饿,困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
“扶贫必扶智。”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拔除穷根”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10年来,中国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累计514.0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800多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了中高等职业教育。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为世界教育减贫、提升人口文化素质作出巨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教育,努力承担大国责任。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女童和妇女教育奖,与之前设立的孔子教育奖、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等,在保障受教育权等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10年来,共有来自24个国家的30个项目获孔子教育奖,来自13个国家的13个项目获女童和妇女教育奖,来自13个国家的16个项目获文晖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一批免费优质线上教育资源。
越来越强的国际影响力,源自教育公平与质量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底气。10年来,中国教育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深化改革创新,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教育本土实践,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和研究——
上海等地学生近年来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表现不凡,英国教育大臣到中国上海听课,并引进上海数学教材,双方选派教师互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义务教育质量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凸显民族特色,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根本。
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已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由2012年的第48名上升至2021年的第15名,北京大学排名由第44名上升至第23名。
中国高校教师走出国门,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的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成为近年来世界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方向之一。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全球粮食问题和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国已成功举办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75万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16万个。
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全力打造中国范式,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像鲁班那样手艺精良、“周游列国”,中国职业教育随鲁班工坊“出使”各国。
迄今,中国已在19个国家建成23个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建设人员被泰国公主诗琳通授予“诗琳通公主纪念奖章”。中国职业教育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等。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进入非洲国家国民教育体系,职业学校开发的国际化数字教学资源进入英国学历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帮当地居民或学生凭一技之长改变命运;传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让世界了解越来越强大的中国。
10年来,中国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在世界教育舞台绽放东方神采。
合作交流,中国教育日益扩大海外“朋友圈”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推进教育现代化,持续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绘就新时代对外开放蓝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列入十大战略任务。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
10年来,中国教育开放总体布局不断优化,教育的“朋友圈”扩大了。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教育对外开放高地——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10年来,为强化教育开放高地建设,多个“示范区”建立起来,如长三角地区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和国际人文交流汇聚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北京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等,同时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立足区位优势扩大面向周边国家的教育开放。
区域教育对外开放高地,成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国际国内教育联动的“集散地”。
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瞻远瞩的谋划,为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指明方向。
尚贤者,政之本也。
时光倒溯至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出深切的忧患意识。大会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方针。
一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
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下,留学工作揽四海英才服务国家建设大局。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超过80%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2020—2021学年,中国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生占比达7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参加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高校数量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结构不断优化。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新时代留学事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与各国合作共赢提供了高层次人才支撑。留学是世界了解中国教育的窗口,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舞台。留学生是促进国相交、民相亲的民间使者。
引进世界名校教育资源,鼓励学校海外办学,“中西合璧”培育国际化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这是新时代关于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
一场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在神州大地展开,在新时代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1年底,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2356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机构和项目1340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1016个;合作对象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所境外高校,900多所中方(内地)高校。过去10年中,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65%。
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走出去”。老挝苏州大学、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海外校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等,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舞台;2019年8月成立的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中国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二中迪拜学校、加拿大苏安高中等,为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满足外派子女教育需求迈出坚实一步。
这些办学模式,吸收中外两种或多种教育理念、文化,探索新的育人模式,成为本土教育的有力补充。
立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提升质量和层次,有力服务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人类迈向美好明天
“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作出庄严承诺。
10年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全面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外交大局,提高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参与国际组织要务,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扩大共享,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发起倡议。
主动参与,合作共赢。
10年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合办了多场高级别国际会议,就人类社会重要发展问题达成共识,形成了《上海共识》《唐山声明》《北京共识》《天津倡议》。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中国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APEC教育战略》等文件制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9个中国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网络。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建设起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不断为世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全球教育公共产品。
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深化教育合作交流——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见、致电外国国家领导人及重要讲话等场合强调人文交流的重要性。
继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之后,中国又同法国、印尼、南非、德国、印度、日本建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10年来,教育部共筹办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37场,签署300多项合作协议,达成近3000项具体合作成果,形成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俄同类大学联盟、中英中法百校交流、中南(非)职业教育联盟等,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和暖力量。
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中外人文交流夯实了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支点,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谋划、部署、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中国将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使更多国家和人民获得发展机遇和实惠”。
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
10年来,中国坚持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支点,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中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0年来,中国教育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越来越深入,助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世界舞台上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本报记者 王若熙 杨桂青
教育学生学校上一篇 农村园孩子干农活 家长真不认可吗
下一篇 北京疾控发布8条健康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