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超震撼心理实验:没有不会撒谎的孩子,只有看不穿真相的大人

朋友黄女士有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虽然成绩不算太好,但性格和善热心,让做妈妈的感到些许欣慰,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某次单元小测试,孩子拿回家的卷子成绩不错,比平常进步不少。正当老母亲开心不已时,却越看越觉得有点不对劲:卷面字迹不像儿子平常所写。

“威逼利诱”之下,孩子才说出了实情:这次考得很差,为了逃避责罚,他拿了前排一个男孩的卷子,把两张卷子上的名字擦去重写,于是别人的卷子就成了自己的……

“我可算是开了眼界,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居然想出这种办法来撒谎!”

对于新手家长,没有什么比孩子撒谎更令人生气的事了。很多爸妈还会上升到人品问题。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撒谎的孩子并不少见,再乖巧的娃也会经历一个“谎话连篇”的阶段。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邀请孩子到装有隐形摄像头的房间中,让他们猜测卡片上的数字,并告诉他们如果猜中了会得到丰厚的奖励。游戏中间实验者故意离开,并叮嘱孩子不要偷看卡片。

但在整个过程中,监控拍到超过90%的孩子偷看了卡片上的信息。

这个比例是不是挺让人绝望的。关键的问题是:当工作人员回来后,问孩子们是否看了卡片时,那些看了卡片的孩子会承认他们违反了游戏规则吗?

最后结果表明,无论性别、国籍、宗教信仰:

2岁的孩子,30%的人会说谎;

3岁的孩子,50%的人会说谎;

4岁的孩子,超过80%的人在说谎;

大于4岁的孩子,绝大部分在说谎。

如你所见,撒谎是孩子成长典型的一部分,是一种自然倾向,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

既然撒谎现象如此普遍,父母有办法识别孩子的谎言吗?

许多家长对这个问题表示乐观,自己生的孩子,怎么可能会不知道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成年人很难识别儿童的谎言。

还是回到上面那个偷看卡片的实验。心理学家随后又做了一个测试,给各种行业的成年人播放了询问孩子是否看了卡片的回答视频,视频中一半的孩子说谎了,另一半的孩子说了真话。

结果怎么样呢?大部分成年人都判断错了。

因为说真话和说假话的孩子各占了一半,如果你随机猜,正确率差不多50%,所以如果你的正确率在50%左右,说明你看不出孩子的谎言。

参与测试的人员包括本科生,法学院学生,保护儿童的律师,社会工作者,海关关员,警察,法官,父母以及孩子自己的父母,他们的正确率均在50%上下浮动,和抛硬币的概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所以,各行各业的成年人即使是孩子自己的父母也都不能轻易识破孩子的谎言。

为什么会不容易识破呢?

是因为孩子的面部表情是非常自然的。

而要识别隐藏在面部表情后面的真实情况时,更需要我们使用一些专业的技术。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简单地帮我们判断孩子有没有撒谎呢?了解了下面三种方法,你或许能洞察到撒谎背后的玄机。

1、一种轻松愉快的测谎工具:画画

电影里我们经常看到特工会使用“吐真剂”,打一针就会变得昏昏欲睡,然后变得更加容易说出自己真心话。

美国的中情局还真研究过如何用药物撬开战俘们的嘴,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合成了臭名昭著的LSD致幻剂,本想借着这种无色无味具有致幻性的药物,让人放松警惕,在昏昏欲睡中供出有用的情报,可没想到进一步的实验发现:LSD会引发强烈的妄想症,所招供的内容十有八九不是真的。

事实上,测谎这件事并没有电影中那么简单。现行的测谎系统无不花费高昂,有严重副作用或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实现。

心理学家威瑞和他的同事发现了一个有趣又毫无成本的方法,能够让识破谎言的成功率上升到87%,这种方法竟然是画一副图。我们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做的:

威瑞设计了一个特工任务,要求被测试者从地点A接过一个包裹送到指定地点。执行任务期间,被测试者会受到敌对组织盘问,但他被要求在盘问时说谎,尽量隐瞒真实目的。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请画出取包裹时的位置。

威瑞发现,说真话的人倾向于采用过肩的视角来画画,因为地点位置是从自己真实记忆中提取的。而说谎者则习惯于采用俯视的视角来画画,因为他们需要先在大脑中虚构一个场景。

在你想判别孩子是否说谎时,也可以借用一个这个方法。比如孩子说放学时候去了某某同学家所以回家晚了。你不妨要求他画一下同学家的陈列摆设。

通过这样一个画画游戏,我们不仅能对孩子的行踪心中有数,也不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2、肢体动作背后的含义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们的身体行为和思想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有部风靡一时的美剧叫《lie to me》,讲述了一位心理学博士莱特曼通过微表情技术识别他人谎言,帮助FBI探案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教授艾克曼,他曾去新几内亚的部落中去研究人的表请,并得出一个观点:人类的基础表情有着相对的一致性。

微表情技术并不一定能完全判别孩子是否说谎,但是了解一些肢体动作背后的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内心背后的想法——

交叉双臂:

交叉双臂的动作说明不安全,想要防备,源于我们小时候受到威胁时,总是会去寻找遮挡物,躲在椅子、家具、大人后面。随着年龄增长,躲在实物后面掩饰自己的形式便不再合适,于是自然演化为在胸前交叉双臂的姿势来保护自己。

双手与双脚:

有些人觉得识别谎言最好的方法是观察眼睛,事实上,手和脚的末梢器官会更容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因为越是远离大脑的身体部位,我们想控制它所花费的大脑资源就越多。

当我们神经紧张的时候,手和脚会不自觉地暴露想法。比如“张开手掌”的动作总是与忠诚、诚实联系在一起。当谈话时掌心向上表示坦率,掌心向下则表示克制。

脚的姿势也会暴露一个人内心的想法。我们经常会将身体转向自己喜欢的人,如果孩子跟你谈话时,双脚方向并没有正对着你,可能就是他想远离、寻求解脱的一种信号。

双肩:

日常生活中请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处于消极状态的人,他们的双肩会呈现这样一个姿势:头向下低,双肩提升到耳朵的高度,看起来就像没了脖子一样,仿佛将头隐藏起来。这一动作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弱势,无安全感,没有自信。

3、谎言背后的心理驱动力

拆穿谎言不是目的,了解撒谎背后的原因才是父母更应该做的。只有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

首先,有些谎言的本质是在诉说自己的需求:你要爱我、陪着我、听着我、关注我、重视我、接纳我。

有些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正面关注,比如拥抱、关爱、尊重等,就会不择手段地争取消极关注,如批评、打骂、体罚。哪种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哪种行为就会加强、延续,屡教不改。

还有些谎言则是一种自我保护或逃避惩罚的机制。有些孩子说谎一般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爸妈的伤害。像我们开头提到的黄女士的儿子就是为了避免受到责罚而说谎。

所以,体罚与责骂只能让孩子一时害怕,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行为,而长时间如此,并不能起到真正改变孩子行为的效果。

而避免压力、试图拒绝也是孩子撒谎的原因之一。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在表达:我做不到,别烦我啦!

面对孩子的谎言,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说谎动机,才能根据不同的说谎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

比如,对于幼儿由于智力和知识水平较低而造成的无意识说谎,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帮助孩子分清想象与现实间的差异即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

而那些有意的说谎,一般也没有故意攻击或者伤害他人的意图,所以不要动辄跟孩子的人品甚至人性扯到一起。

加拿大心理学家塔尔瓦的研究发现:培养诚实守信孩子的第一步应该是相信,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互信的“诚实环境”。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享受诚实的愉悦,而不是迫使他们面对说谎的恐怖后果。

与各位家长共勉!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河南新闻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TuTouSuo™️*小红书账号: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Monsters*如果你觉得自己读论文太过于盲目,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也想要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补充和拓展知识储备;如果你想要一份直接简单的论文带读指南…那么一定要关注秃头[全文]
    2024-12-15 03:50
  • 对于目前处于高一阶段,且英语几乎零基础的同学来说,提升成绩的首要关键步骤无疑是背诵高中英语3500词。这3500个词汇是高中英语学习的基础核心。当你能够熟练背完3500词,并达到看到单词就能知晓其意思的程度时,成绩将会有显著的提升。就高考模[全文]
    2024-12-12 03:48
  • “28岁,我选择放弃20w年薪去读研”“我34岁65w都放弃了,年底考研冲一把”“为了读研,辞去体制的工作,我换了另外一种活法”……这是几位大龄考研人近期在社交媒体发表的自述帖子和评论。截图自小红书类似这样的大龄考研青年,在现实中不在少数。[全文]
    2024-12-04 03:51
  • 推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推动自我的成长,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好老师。来源 | 中国教师报作者 | 张飞 安徽省临泉县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吴非老师说:“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个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而在我看来,一名教师只有做到这“四度”,[全文]
    2024-12-02 03:49
  • (建议横屏查看)来源: 高中物理,转载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衡水山东艺考文化课提分】家长们信得过的衡水名校提了267分!艺术生文化课提分班仅剩9席![全文]
    2024-11-30 03:46
  • 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产业转型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小学校也在校本课程建设、教师素养培育、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与应用。学校究竟如何建设人工智能课程?如何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如何以人工智辅助教育教学?北[全文]
    2024-11-15 03:52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4 by 河南新闻热线 zz.affnews.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